伏气病解
相关经文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
“冬伤于寒,春必温病;
春伤于风,夏生飧泄;
夏伤于暑,秋必痎疟;
秋伤于湿,冬生咳嗽。”
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
“春伤于风,邪气留连,(夏)乃为洞泄。
夏伤于暑,秋为痎疟。
秋伤于湿,(冬)上逆而咳,(继)发为痿厥。
冬伤于寒,春必温病。
四时之气,更伤五脏(子脏)。”
基本释义
1、温病
清·雷丰《时病论》:
“经谓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,是训人有伏气之为病也。
夫冬伤于寒,甚者即病,则为伤寒;
微者不即病,其气(寒)伏藏于肌肤,或伏藏于少阴,
至春,阳气开泄,忽因外邪乘之,触动伏气乃发,
又不因外邪而触发者,偶亦有之。
(伏气是内因,外邪是 非必要条件。)
其藏肌肤者,都是冬令劳苦,动作汗出之人;
其藏少阴者,都是冬不藏精,肾脏内亏之辈。
此即古人所谓最虚之处,便是容邪之处。”
《伤寒论》:“太阳病(3-8春)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为温病。”
后世温病学称冬伤于寒所致的温病为“春温”,并认为春温初起多发于少阳胆府,桂本《伤寒论》用小柴胡汤加味,《温热逢源》用黄芩汤加味(原用于太阳与少阳合病)。
2、飧泄/洞泄
飧泄:完谷不化。飧,饭食。
洞泄:食已即泄。洞者,离中虚也。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逆夏气则太阳(小肠)不长,心气内洞。”
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小肠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”
小肠不能受盛、化物,故作泄。
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:“长夏善病洞泄、寒中。”
脾主长夏,故洞泄属脾。脾与小肠相通,详见《阴阳离合》。
离中虚者,阳盛于外,阴伏于内,故善病寒中。
3、痎(jiē)疟
明·马莳《素问注证发微》:“痎疟者,疟之总称也。”
明·吴昆《素问吴注》:“夜发谓之痎,昼发谓之疟。”
西医认为,
疟疾是一种急性传染病,病原体是疟原虫(暑邪),由蚊子传播。
疟疾周期性发作,症状是发冷发热,热后大量出汗,头痛,口渴,全身无力。有的地区叫冷热病。
反复的发作造成大量红细胞的破坏,患者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以及脾脏增大。
疟原虫
疟原虫感染红细胞
“寒热往来”属少阳: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少阳司天(手少阳三焦),火淫所胜,民病头痛、发热、恶寒而疟。”
《灵枢·经脉篇》:“胆-足少阳之脉(少阳司地),是主骨,所生病者,......汗出,振寒疟。”
4、咳嗽
清·雷丰《时病论》:
“考六气之中,湿气在乎秋令,故经谓“秋伤于湿”。
湿土之气,内应乎脾,脾土受湿,不司运化,
内湿酿成痰饮,上袭于肺,遂为咳嗽病矣。”
5、痿厥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
“冬三月......养藏之道也,
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,
奉(给予)生者(春)少。”
发病机制:
1、邪正盛衰
潜伏期,邪气未盛,正气未衰;
发作期,邪气已盛,正气已衰。
2、母气传子
冬伤于寒→伏于肾(水)→传于胆(木)→春必温病;
春伤于风→伏于肝(木)→传于小肠(火)→夏生飧泄;
夏伤于暑→伏于心(火)→传于脾(土)→秋必痎疟;
秋伤于湿→伏于脾(土)→传于肺(金)→冬生咳嗽
→传于肾(水)→继发为痿厥。
西医学中也有“母气传子”的现象,如风疹病毒,易发生母婴传播,孕妇妊娠早期初次感染风疹病毒后,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,常可造成流产或死胎,还可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,引起胎儿畸形。我去年在儿科实习时见到一例,母亲无异常,但女儿的头部、手指等存在畸形,意识反应存在异常。
四时阴阳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
“逆春气则少阳(胆)不生,肝气内变。
逆夏气则太阳(小肠)不长,心气内洞。
逆秋气则太阴不收,肺气焦满。
逆冬气则少阴不藏,肾气独沉。”
春夏之气浮于表,秋冬之气沉于里。
胆、小肠、三焦 属天气(司天),
脾、肺、肾 属地气(在泉)。
相对者相合:
胆与脾,甲己合;
小肠与肺,丙辛合;
《灵枢·本藏》:“肾合三焦、膀胱。”
《灵枢·终始》:
“春气在毛,夏气在皮肤,
秋气在分肉,冬气在筋骨。
刺此病者,各以其时为齐。
故刺肥人者,以秋冬之齐(骨肉),
刺瘦人者,以春夏之齐(皮毛)。”
《灵枢·阴阳系日月》:春夏主足之三阳(表),秋冬主足之三阴(里)。
四时六气
伏气从潜伏到发病,跨越两个时节:
温病跨越冬春,
飧泄跨越春夏,
痎疟跨越夏秋,
咳嗽跨越秋冬。
这正是六气与四时的关系:
主气时位
主气时位
风木(丑寅卯)跨越冬春(温病),
君火(卯辰巳)跨越春夏(洞泄),
相火(巳午未)属于夏,
湿土(未申酉)跨越夏秋(痎疟),
燥金(酉戌亥)跨越秋冬(咳嗽),
寒水(亥子丑)属于冬。
风木性温,《类证治裁·温症》:“温为春气,其病温者,因时令温暖,腠理开泄,或引动伏邪,或乍感异气,当春而发,为春温。”
君火主心,心气内洞,太阳(小肠)不长,则为洞泄。
湿土主脾,脾藏营,暑舍营血,则为痎疟。佛教称蚊子为“湿生”。
燥金主肺,其气本清,湿邪干肺,肺失清肃,则为咳嗽。
名医类案
清《名医类案续编》:
缪仲淳 年十七时,为疟所苦,
(明代医家 缪仲淳(缪希雍)十七岁时,为疟疾所苦,)
凡汤液丸饮巫祝,靡不备尝,终无救于病。
(凡是能用上的方法,不论热汤、凉饮还是丸散,乃至巫术、祝由,全部都尝试过了,终究无助于病。)
遍检方书,乃知疟之为病,暑邪所至。
(缪仲淳查遍方书,才知道疟疾乃暑邪所致。)
《经》曰∶“夏伤于暑,秋必痎疟。”
(《内经》说:“夏伤于暑,秋必痎疟。”)
遂从暑治,不旬日瘳。
(于是按暑邪来治,没十天就好了。)
后数以意消息,散邪之外,专养胃气。
(后多加注意休息,于祛邪之外,专养胃气。)
痰多者消痰,气虚者补气,血虚者补血,
(痰多则消痰,气虚则补气,血虚则补血,)
又分脏腑经络,各从其类,以施向导,
(又分别 五行脏腑,阴阳经络,施以导引,)
(“各从其类”出自《周易·乾·九五》,根据上下文,“类”是阴阳的意思。)
即经年不愈者,竟霍然起矣。
(则经年不愈的疟病,竟豁然痊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