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基础理论14
第十四单元 病机
本单元需重点掌握邪正、阴阳、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的表现。难点在邪正盛衰和阴阳失调,常有考点出现。
一、邪正盛衰
1.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主要是邪气盛,正气虚,然而疾病的种类极多,疾病的过程亦较复杂,使邪正之间的盛衰变化呈现错综复杂。
2.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在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中,邪正的消长盛衰不是不变的。在一般状况下,正胜则邪退,疾病趋向于痊愈或好转;邪胜则正衰,疾病趋向于恶化,甚则可以导致死亡。
二、阴阳失调(2014年)
1.阴阳偏盛 阴或阳的偏盛,主要是指“邪气盛则实”的实证。
2.阴阳偏衰 阴或阳的偏衰,主要是指“精气夺则虚”的虚证。
3.阴阳互损
(1)阴损及阳:系指由于阴液(精、血、津液)亏损,累及阳气生化不足,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,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,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。
(2)阳损及阴:系指由于阳气虚损,无阳则阴无以生,久之则阴液生化不足,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,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。
4.阴阳格拒 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,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。
5.阴阳亡失 系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因大量消耗而亡失,是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。
三、精、气、血失常
1.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的施泄失常。
2.气的失常
(1)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,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(2001年)。
(2)气的某些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,出现气滞、气逆、气陷、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。
3.血的失常
(1)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,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。
(2)血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血瘀、出血等病理变化。
4.精、气、血关系失调
(1)精与气血关系失常:①精气两虚;②精血不足;③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。
(2)气与血关系失调:①气滞血瘀;②气虚血瘀;③气不摄血;④气随血脱;⑤气血两虚。
四、津液代谢失常
1.津液不足指机体津液亏少,致使脏腑、形体、官窍、皮毛失其滋养、濡润和充盈,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。
2.津液输布、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障碍,指津液不能正常转输和布散,升降环流迟缓,因而湿浊内生,或滞留于某一局部,导致津液不化,水湿困阻,或酿痰成饮的病理状态。津液的排泄障碍,指津液气化不利,转化为汗、尿的功能减退,从而导致水液潴留于体内,或外溢于肌肤,发为水肿的病理状态。
3.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
(1)水停气阻:指津液代谢障碍,水湿痰饮潴留,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。
(2)气随津脱:指津液大量丢失,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,以致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。
(3)津枯血燥:指津液亏乏枯竭,导致血燥而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。
(4)津亏血瘀:指津液耗损,导致血行滞涩不畅的病理状态(2000,2004年)。
(5)血瘀水停:指因血脉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,而致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。
五、内生“五邪”
1.内生“五邪”的概念 内生“五邪”,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,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、化寒、化湿、化燥、化火等病理变化。
2.风气内动 是机体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。
3.寒从中生 是指机体阳气虚衰,温煦气化功能减退,寒从内生,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(2000,2003,2007,2013年)。
4.湿浊内生 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(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)及输布津液功能减退或障碍,从而导致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化生水湿痰浊,故“内湿”多因脾虚。
5.津伤化燥 是指机体津液不足,机体各部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,从而产生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。又称为“内燥”。
6.火热内生 是指由于阳盛有余,或阴虚阳亢,或由于气血郁滞,或由于热邪的郁结,因而产生火热内扰,功能亢奋的病理状态(2000,2002年)。
六、疾病传变
1.疾病传变的形式 病位传变,包含经络传变和脏腑传变两端。如就外感和内伤而言,一般说来,外感疾病的传变是六经传变、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;内伤杂病的传变则为经络之间传变、经络脏腑之间传变,以及脏腑之间生克制化传变等。
2.病性转化 有寒热转化和虚实转化两端。
1.气机闭阻,外出严重障碍,以致清窍闭塞的病理状态是
A.气虚
B.气滞
C.气逆
D.气闭
E.气脱
(2~3题共用备选答案)
A.阳偏胜
B.阴偏胜
C.阳偏衰
D.阴偏衰
E.阴阳两虚
2.阴阳互损引起的病理变化是
3.过食生冷引起的病理变化是
答案:1.D 2.E 3.B